12月20日,省政府网站发布了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期为2023—2030年,展" />

禁示l8勿进30000部芒果视频_18款直接进网站入口免费短视频_精品伊园甸2024直达入口

打造高效政务服务平台,立足专业城市建设综合运营商定位,做新时代美好生活缔造者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重磅!广东五大都市圈亮相

2023-12-20 19:59:12
  广东省五大都市圈正式集体亮相!

  12月20日,省政府网站发布了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期为2023—2030年,展望至2035年,为五大都市圈明确发展“路线图”。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省大湾区办主任艾学峰介绍,广州、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分别由广州、深圳市政府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并经国家发展改革委衔接函复,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都市圈发展规划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
  规划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衔接国家、省、相关地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国家、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贯彻落实省委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的要求。
 
五大都市圈分别有哪些重点?
  广州都市圈范围包括广州、佛山全域,肇庆市端州区、 鼎湖区、高要区、四会市,清远市清城区、清新区、佛冈县,有关任务举措涉及清远英德市和云浮、韶关部分地区。规划提出构建以广州为中心,以广佛全域同城化为引领,深入推进广清一体化,带动肇庆、清远中心城区成为发展极,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全国高质量同城化示范区、全国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典范区。到2030年,广州都市圈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88%。
 
  深圳都市圈包括深圳、东莞、惠州全域及深汕特别合作区,有关任务举措涵盖河源、汕尾部分区域。规划提出以深圳为主中心,东莞、惠州为副中心,高水平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先锋典范和开放包容的世界窗口。到2030年,深圳都市圈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93%。
 
  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包括珠海、中山、江门、阳江全域。规划提出以珠海为核心,中山、江门、阳江作为发展极,提升珠中江同城化发展水平,提升珠中江阳协同发展水平,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新时代高水平开放合作新高地、宜居宜业宜游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到2030年,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80%左右。
 
  汕潮揭都市圈包括汕头、潮州、揭阳全域,梅州都市区为联动发展区。规划提出以汕头核心区为主中心,潮州、揭阳为两大重要增长极,推进汕潮揭同城化发展,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增长极、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的重要节点、均质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试验区。到2030年,汕潮揭都市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7%左右。
 
  湛茂都市圈包括湛江、茂名全域。规划提出以湛江市城区为主中心,茂名市城区为副中心,空港经济区为极点,推动湛江协同茂名一体化发展,培育成为国家重大战略联动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门户枢纽。到2030年,湛茂都市圈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约57%。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省大湾区办主任艾学峰接受记者独家专访,深入解读规划文件出台背后的意义。




广东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022年达74.79%
有条件有基础也有必要加快培育发展五大都市圈
  南方+:我们注意到,近年来,全国各地多个都市圈发展规划相继获批。请问广东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出台,有什么样的背景?
  艾学峰: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市群是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而都市圈是城市群的核心,培育都市圈是促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这方面,党中央和国家已作出有关部署。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考察并主持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时强调,要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合作。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上指出,“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这是经济规律”“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就“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作出系统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
  2019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围绕提升都市圈发展质量和现代化水平,探索编制都市圈发展规划或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经国务院批复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对有序培育现代化都市圈工作作出具体部署。2019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每年印发实施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年度重点任务中,均对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作出部署安排。其中,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中对广州、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我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在2016年即已超过70%,2022年达74.79%,已进入城镇化成熟稳定阶段。经过多年实践,我省有条件、有基础、也有必要加快培育发展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等五大都市圈,进一步优化人口和经济的空间格局,增强珠三角、北部湾和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内生动力,形成区域发展新优势,为我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增强大中小城市发展合力
培育发展都市圈是助力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
  南方+:培育发展五大都市圈,对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有哪些重大意义?
  艾学峰: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视察广东期间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总书记今年视察广东时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我省城镇化虽然总体进入成熟稳定阶段,但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城镇化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动能亟须进一步提升。培育发展五大都市圈,是我省顺应产业升级、人口流动和空间演进趋势,增强大中小城市发展合力,形成区域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新优势,助力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
  首先,培育发展五大都市圈是广东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都市圈是人才等创新要素最为密集的地区,是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集聚地,也是先进技术的发源地和应用场。2022年,我省五大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93.6%。推进五大都市圈建设,就是要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要素有序流动,进一步提振都市圈经济,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打造广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源、增长极。
  其次,培育发展五大都市圈是广东参与构建强大国内市场的有效手段。都市圈是城镇化空间中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消费群体总量大、收入水平高、消费能力强,是各类新消费的策源地,是引领消费升级的重要引擎。2022年,我省五大都市圈常住人口达1.08亿,占全省比重85.41%,居民可支配收入达5.8万亿元,占全省比重超过90%。培育五大都市圈,可以缩小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差距,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承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从而激发巨大的市场需求,为构建强大国内市场作出广东贡献。
  再次,培育发展五大都市圈是广东推动高质量城镇化的重要抓手。当前,我省城镇化既面临着广深等超大特大城市过度聚集、发展空间不足等挑战,也存在中小城市动能不足和服务缺位等问题。加快五大都市圈建设,推动大中小城市有效均衡协同发展,有力促进中心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到周边中小城市,形成产业分工协作格局,实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有效提升我省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整体宜居度。
  最后,培育发展五大都市圈是广东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都市圈的本质是高度融合的城乡生产生活空间,我省五大都市圈内农村发展基础条件较好,受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通过在都市圈内完善城乡融合空间形态、搭建城乡融合发展平台、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推动五大都市圈率先实现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同时,培育发展五大都市圈,有利于发挥珠三角核心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沿海经济带加快建设成为我省经济发展主战场,促进北部山区绿色生态发展。

既注重一体化、也注重差异化发展
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南方+:在编制我省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的过程中,有哪些总体考虑?
  艾学峰:我省编制实施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就是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城市群、都市圈的重要指示以及对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战略部署;全面体现国家城镇化空间格局中对于珠三角城市群、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和北部湾城市群的各项部署,突出五大都市圈对相关城市群的支撑带动作用;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和省委“1310”具体部署,以及支持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湛江、佛山、东莞市加快发展的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推动全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打造我省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增长极。


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共同体现以下四方面要求:
  一是注重一体化同城化发展。培育发展五大都市圈,是在不改变各地现有行政隶属关系的前提下,打破行政边界的市场壁垒,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集聚,围绕国家要求的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分工协作、统一开放市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城乡融合发展六大领域部署重点任务,突出一体化同城化发展,推动各都市圈协调协同发展。
  二是注重差异化发展。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省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各都市圈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也不平衡,因此,应立足各都市圈的发展实际,差异化确定目标、定位。广州、深圳都市圈以广州、深圳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带动周边城市加快发展,培育成为代表我省乃至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现代化超大城市型都市圈。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都市圈由经济体量相当、经济联系较紧密、一体化同城化趋势明显的若干城市构成,以珠海、汕头、湛江为中心分别带动珠江口西岸和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加快发展,培育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三是注重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广州、深圳和珠江口西岸都市圈规划,致力于拓展珠三角发展腹地,辐射带动清远、云浮、韶关、河源、汕尾、阳江等粤东西北地市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以汕头和湛江为中心推进汕潮揭、湛茂都市圈规划建设,打造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增长极,促进和支撑粤东粤西地区两翼齐飞,推动全省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四是注重互动融合发展。五大都市圈发展不是孤立的、割裂的,是统一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下的联动发展。在编制规划时注重加强广深双城联动,推动广州、深圳都市圈的全方位合作;推动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都市圈主动承接广州、深圳都市圈的辐射带动,加快构建“核+副中心”动力机制。

 

深圳都市圈有多大?
深圳都市圈有哪些周边城市入圈成功?
深圳都市圈的发展定位是什么?
记者专门细致梳理了
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
最新最全最干货的
深圳都市圈知识点一文全get!

  深圳都市圈由深圳、东莞、惠州全域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组成,都市圈面积约16273平方公里,是全国人口和经济要素高度聚集、城镇体系和功能较为完善的城镇密集区,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内部人员往来密切,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分工体系,路网密度全国领先,要素高效流动格局基本形成。

  《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编制,是协调深圳都市圈各城市经济发展、社会民生、要素协同等一体布局的重要依据,是指导深圳都市圈各层次规划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规划要求,到2030年,深圳都市圈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一体化合作机制基本建立,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初步建成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国际化大都市圈。展望到2035年,深圳都市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更加完善,跨界区域城乡协同发展达到较高水平,产业体系、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实现全面融合发展,建成具有中国气派、世界水平的创新型、国际化、现代化都市圈。

  《规划》以同城化高质量发展为方向,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抓手,着力推动基础设施一体高效、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统一市场建设、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以深圳为主中心、东莞和惠州为副中心、深汕特别合作区为增长极的“一主两副一极”功能区,推动形成由深莞穗发展轴、深莞惠河发展轴、深惠汕发展轴、与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协同发展轴为支撑的“四轴”区域空间发展体系。
  《规划》坚持省级统筹、市县落实的工作机制,要求健全完善都市圈建设推进协调机制,建立区域间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推动落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重大事项。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要求加强要素保障,强化重大项目管理,组织实施一批关系都市圈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坚持动态管理,鼓励社会参与,要求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扩大都市圈建设中的公众参与,提升规划实施效能。
 
深圳都市圈十问十答来了

Q 深圳都市圈有多大?
答:深圳都市圈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东部,由深圳、东莞、惠州全域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组成,土地面积约16273平方公里,规划有关任务举措涵盖河源市和汕尾市部分区域。

Q 深圳都市圈有多少人?
答:2022年,深圳都市圈范围内常住人口3415万人。

Q 深圳都市圈现有经济水平如何?
答:经济发展水平领先。深圳都市圈是全国人口和经济要素高度聚集、城镇体系和功能较为完善的城镇密集区。2022年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约4.9万亿元,分别约占全国和广东省的4.05%、37.96%,人均GDP达14.3万元,经济密度约3亿元/平方公里。

Q 深圳都市圈发展目标是什么?
答: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先锋典范、开放包容的世界窗口。
   到2030年,深圳都市圈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一体化合作机制基本建立,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初步建成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国际化大都市圈。
  ——都市圈集约化发展格局基本建立。深圳核心引擎和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东莞、惠州整体发展能级进一步提升,依托交通要道、向外放射的发展轴带基本成型,形成以中心城市为引领、发展轴带为支撑,各城市协调联动的区域发展格局。
  ——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能级显著提升。区域高质量发展产业体系更加完备,创新动力活力明显增强,联合申报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数量显著增加,深圳都市圈研发投入强度达5%以上,都市圈发展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提升。
  ——都市圈一体化联动更加有效。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健全,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 93%,1小时通勤圈总体形成。
  ——都市圈国际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国际交往和合作水平不断提升,与港澳务实合作深入推进,与国际接轨的通行规则基本建立,国际化营商环境显著改善,基本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加速形成。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水平显著提升,低碳高效的能源支撑体系基本建成,民生服务共建共享水平明显提高,全面实现政务服务跨城通办。
  展望到2035年,深圳都市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更加完善,跨界区域城乡协同发展达到较高水平,产业体系、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实现全面融合发展,建成具有中国气派、世界水平的创新型、国际化、现代化都市圈。

Q 深圳都市圈总体布局是什么?
  答:增强深圳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提升东莞、惠州副中心发展能级,高水平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增长极,形成“一主两副一极四轴”的都市圈总体发展布局,实现中心引领、轴带支撑、协同联动。
  深圳主中心:促进都市核心区扩容提质,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强化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引领带动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强化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建设以深圳为主阵地的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以海港、空港为枢纽,高铁、城轨、高速公路为骨架,高效衔接国际国内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提升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水平,对标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打造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沙头角深港国际消费合作区等重大平台,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东莞副中心:立足“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定位,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韧性,加快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打造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新区“三位一体”都市核心区,推动松山湖科学城、滨海湾新区、水乡功能区、银瓶合作创新区四大战略平台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联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城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之都。
  惠州副中心: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培育壮大石化、能源、新材料、高端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等支柱产业,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清洁能源中心,推进大亚湾经开区、仲恺高新区、中韩(惠州)产业园、环大亚湾新区、潼湖生态智慧区、惠州新材料产业园、稔平半岛能源科技岛等重大平台建设,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
  深汕特别合作区增长极:创新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合作范例,高水平推进深汕特别合作区规划建设,完善深汕特别合作区城市功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和传递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能级,努力把合作区打造为重大产业项目承载地、新引进重大项目目的地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孵化器、驱动器。
  深莞穗发展轴:以深圳为核心,依托广深港高铁、穗莞深城际、广深铁路以及广深、莞深高速公路等交通通道,打造联通深莞穗的中部创新发展轴。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实施,加快深圳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燕罗先进制造业园区、九龙山先进制造业园区、东莞松山湖科学城、滨海湾新区、水乡新城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开放互通的区域创新体系。
  深莞惠河发展轴:以深圳为龙头,依托赣深高铁、深惠城际、京九铁路、长深高速公路等交通通道,联通东莞、惠州、河源,构建东北部产业发展轴。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主导产业,打造深莞惠科技产业走廊。加快深圳坂雪岗科技城、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新桥东先进制造业园区、深圳国际低碳城、深圳国际生物谷、深圳国际食品谷、东莞银瓶合作创新区、东莞东部工业园、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广东(仲恺)人工智能产业园、惠城高新科技产业园、博罗智能装备产业园、深河产业园、深河科技园等开发建设,研究建设深河特别合作区。提升东江流域水资源供给保障水平,筑牢都市圈北部生态屏障。
  深惠汕发展轴:加快建设深汕铁路、深圳外环高速支线、惠州稔平环岛高速公路,联通惠州、汕尾,打通深圳面向粤东沿海的交通通道,构建东部沿海发展轴。高水平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积极推进重要城市节点联动发展,加快推进环大亚湾新区、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大亚湾石化产业园区、大亚湾新兴产业园、深圳(汕尾)产业园、汕尾高新区等重要产业节点建设。以大鹏湾、大亚湾、巽寮湾、双月湾、深汕湾、小漠湾、红海湾等优质山海资源为依托,打造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
  与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协同发展轴:依托深中通道、深珠城际(伶仃洋通道)、深圳至南宁高铁,加强与中山、珠海、江门等珠江口西岸城市合作,打造跨江发展轴。联通“澳门-珠海”发展极点,加强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开放合作。强化前海片区与东莞滨海湾新区、中山翠亨新区联动发展,建设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着力打造环珠江口“黄金内湾”。

Q  深圳都市圈有哪些轨道重点项目?
  答:一、“三横五纵”铁路格局
  三横:莞惠城际,深惠城际大鹏支线、塘厦至龙岗城际和中南虎城际,深大城际、深惠城际龙岗至前海段、深汕高铁和汕汕铁路。
  五纵:穗莞深城际、深莞增城际、广深中轴城际(原常平至龙华城际)、深惠城际龙岗至惠州段、广深铁路。
  二、城际铁路
  加快穗莞深城际南延线、深惠城际、深大城际、深惠城际大鹏支线、莞惠城际小金口至惠州北段等项目规划建设,推动广深中轴城际(原常平至龙华城际)、深莞增城际、塘厦至龙岗城际、深珠城际等前期研究,谋划推动港深西部铁路(洪水桥-前海)、深圳东部地区与深圳第二机场(惠州平潭机场)的快速轨道交通、深莞惠三市跨市市域快线或市域(郊)铁路的规划研究。
  三、高铁
  东向积极推进深汕高铁建设,增强深圳核心区与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快速联系。北向开展广州至深圳高铁新通道前期研究。西向加快建设深圳至江门铁路,推动深珠城际高铁通道功能研究。

Q  深圳都市圈有哪些高水平实验室?
  答:依托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等实验室,创建以高水平实验室为引领的实验室集群。加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聚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深海科技等领域,开展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

Q 深圳都市圈有哪些跨区域产业组团?
  答:河套-西丽湖-光明-松山湖创新产业组团;前海片区-滨海湾新区-翠亨新区临港临空经济组团;坂田-观澜-塘厦-凤岗-平湖电子信息产业组团;坪地-清溪-新圩绿色低碳产业组团;潼湖-银瓶创新区装备制造产业组团;龙岗-坪山-大亚湾-惠阳高端制造产业组团;坪山-龙岗-大鹏-惠城-博罗-龙门健康产业组团。

Q 深圳都市圈有哪些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
  答:深圳都市圈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持续保持国内领先,2022年外贸进出口、外商直接投资额分别约占全国的8.7%、5.8%。初步建成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滨海湾新区、中韩(惠州)产业园等一批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

Q 深圳都市圈如何破解住房难题?
  答:共建共享跨市域安居住房。优化都市圈保障性住房规划布局,推动建立跨市域保障性住房建设合作机制。支持在东莞、惠州临深片区、深汕特别合作区等区域沿轨道交通建设大型安居社区,推动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市政配套设施协同发展,探索跨市域保障性住房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探索在临深片区共建人才社区,推动产城融合和职住平衡。

内容来源:深圳发布  深汕视点
保定市| 东乡族自治县| 固阳县| 冕宁县| 上林县| 湖口县| 景泰县| 大荔县| 淮北市| 秦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