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深化了改革的价值取向,明确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遵循原则,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其作为贯穿改革始终的价值取向。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六个坚持”重大原则,其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从价值取向上讲的重要一条。这一系列重大政治判断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精髓要义,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同人民群众之间价值关系的根本遵循。在这种价值关系中,人民群众是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终极目的而存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作为价值追求的主体而存在的。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所推进的一切改革,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民的改革,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改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需要,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努力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进。新征程上,把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必须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笃定“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围绕“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问题大力推行切实有效的改革举措,多为老百姓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尤其是关系民生问题的改革事业,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只有坚定不移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彻落实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始终,才能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强、幸福感更实、安全感更足。
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把坚持人民至上作为根本立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价值立场。坚持人民至上,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价值指引。在中国共产党人抓改革、促发展、谋复兴的过程中,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始终是一以贯之的价值旨归,人民至上始终是贯穿其中的根本立场。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站稳人民立场,始终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牢固树立起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时,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宝贵历史经验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创造性地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六个必须坚持”,居于首位的就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把人民放在心目中的最高位置,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改革实践中坚持人民地位至上、人民利益至上、人民力量至上、人民生命至上、人民评判至上。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可以说,人民至上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把坚持人民至上作为贯穿改革始终的根本立场。改革的根基在人民,改革的动力在人民,改革的底气在人民,改革的目的最终还是人民。只有始终把人民放在心目中最高位置,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才能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磅礴伟力,才能不断地加快中国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步伐。
以民生福祉为最终判断标准,确保改革落到实处、取得成效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促发展、谋复兴,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同时,在论述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时进一步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把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切实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要“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衡量改革成效的标准有很多,但“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是否能够满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否能够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正所谓,民之所需,改革所向。只有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迫切需要出发,才能找准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也只有以人民群众到底认不认可、满意不满意来检验,才能确保改革落到实处、取得成效。
激活人民力量这一动力源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进步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其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是党领导和执政的力量之源,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人民始终是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和风险挑战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人民力量至上,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能取得最终成功。
从主体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主体,广大人民群众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主体。在改革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的根本保证,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最深厚基础。人民群众是改革事业的决定性力量,离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也就无法得以推进。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之所以取得成功,最根本原因在于充分调动了中国最广大的工农群众投身革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党正是理解并抓住了这一点,从农村改革入手,进而转向城市改革,充分调动亿万工农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才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并由此获得了推进改革的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尤其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继续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更加需要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磅礴力量。人民群众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主体,人民力量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力量,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才能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